1、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诗思浮沈樯影里,梦魂摇拽橹声中。

2、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

3、月夜,装载着明月清光的船在水上飘浮,好像沉浸在虚空中一样。平静澄澈的江水,散发着秋夜逼人的寒气。我的诗兴在浮沉的帆影中起伏,梦魂恍惚在不定的橹声中动*。

4、碧潭水中静静地映照出天上星辰,蓼草风声伴随着鸿雁悲鸣。古来停船靠岸的地方闪耀着几点渔家灯火,梧桐叶上坠落下来的露珠滴在断桥上。

5、南宋**的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汉族。天台黄岩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6、这是一首七律抒情诗,全诗叙写诗作者在深秋夜晚,乘舟途中的凄凉感触,将月夜客舟在寂静的碧波中孤独行驶,泛舟的诗作者所见所闻,写得*其深刻,以清新朴素的笔触,展现出丰富深厚的内容。

7、全诗情随景生,以景见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包容于物,物升华为诗。

8、起句:“满船明月浸虚空”,以一句“满船明月”,两个形容词相连,切入视角破题,仿佛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夜阑人静的江面上,与诗作者共同泛舟的境地,由明月绿水连缀成意象,展现出一幅静谧迷人的夜色江面美景。

9、而“明月”一词,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频频借以抒情的意象,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就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牧的《泊秦淮》首联也同样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都是借月写景抒情的诗句。

10、本诗首联写的是一轮明月,伴随着点点繁星,在深秋夜晚的天空中,洒满着柔和的光辉,照耀着在江面缓缓行驶的客舟,此时诗作者正坐在船中,触景生情、来了灵感与诗兴,大有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之感,顿然间,借景抒怀。

11、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艺术,选用什么景物抒怀,则看诗人的敏锐目光与洞察能力,用“满船明月浸虚空”作为起句,展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剪裁能力与富于想象力。承句:“绿水无痕夜气冲”。诗人不直接说明夜深人静。

12、而是托辞说“绿水无痕”,形容江面水清浪静,难道绿水真的没有一点点的痕迹吗?非也、绿水也许静谧,但诗作者此时的内心是躁动的,有以静衬动的意图。写境的诗,着重造境、以境寄情,“无痕”一词为本诗渲染夜间江面苍凉的气氛。

13、作者有意借助深夜江面风平浪静的意境,流露出诗作者**落寞的内心世界,然而作者并没有正面点破,甚是撩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吟而思之,这正是诗的内涵之处。

14、颔联:“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诗思,诗兴,诗的思路,“浮沉”隐现起伏。“樯影”,泛指帆影,“橹声”,摇桨的响声。此时诗作者的灵感与诗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诗人的思路随着“樯影”浮沉起伏,借诗兴叹,所有的诗魂,都浮沉起伏在橹声中。

15、诗思既严慎周密,亦隐晦曲折,但“浮沉”一词则表达作者的思路,却也缥缈不定,暗示诗人多愁善感的一面,无心欣赏江面恬静的夜景,把思绪都寄托于樯影里与橹声中,诗句显得自然,手法娴*。

16、颈联:“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碧潭”江中深而清之潭,“红蓼风”,生长在水边开红花的蓼草,我想诗人不会是单纯的写景,他的“写景”,是蕴藏有寓意的,不懂欣赏诗的人,以为诗人在纯粹地写景。

17、其实不然,诗是发抒作者感情的高雅艺术,故情藏于诗,景蕴藏情,便是诗魂的体现。用“冷落”与“悲鸣”两个形容词对仗,无疑是加深了夜阑人静江面苍凉的气氛,这也正是造境的手法,同时更加流露出诗作者孤独的寓意。

18、也是诗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流露,是本诗创意上的升华,仿佛“星辰”与“鸿雁”冷落的不是“碧潭水”,也非是“红蓼风”,而是冷落自己本身的存在。颔联与颈联,在章法上有承转诗意的作用,诗作者往往都把情景突出地表现于上述两联之中,本诗也不例外。

19、如果说情感的驰纵是抒情言志的需要,那么借景物抒情,则是诗词艺术审美的要素。诗不宜平铺直叙,然而诗作者并没有直叙自己被冷落,却巧妙地隐匿了自己被冷落真正的内心世界,写景抒情的诗,更宜于表达奔放纵逸的思想感情。

20、情是诗的灵魂,但作者非这样作,而是把所有真实感情**于意境中,让读者猜测。尾联:“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数点渔灯”,江面上夜间无数渔船上的灯,已经夜泊靠岸,作者又以诗化的语言,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早已依岸的点点渔火,意象地表现。

21、夜已深,所泛客舟尚未到达埠头。其文采横溢、诗意飞扬,诗语空灵多变,物我相触,展现手法多样,突出了诗作者的情感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浮沉起伏,情韵之酣畅,充溢着抒情的流动美,这也许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吧。

22、结句“断桥垂露滴梧桐”,“断桥与垂露”这是繁杂事物中的一种抽象表现手法。“断桥”泛指残破的旧桥,“垂露”一词意在表达夜已很深,露珠已垂落,深秋夜晚的露珠,总是在后半夜,方能洒落;意象鲜活生动。结句在律诗中称之为“合句”,也就是说,是全首诗的“综述”。

23、但诗作者在结句中并没有“综述”的措辞,而是继续描摹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凄凉景象,吟罢,似乎不守诗律,而诗人还无法全部抒发心中的落寞与孤独心情,诗词是诗人寄情的产物。

24、诗作者到底要赋予多少“意念”才能将心中的感触展现得淋漓透彻呢?这首耐人寻味的抒情诗,给读者留下了几许的悬念,收笔显得意犹未逮,兴犹未尽的奇境,其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1、月夜に响下载虽然是RM作品,但制作非常精良,曾经获得**RPG制作大赛的冠军。月夜に响人物的立绘以及点阵图都由专门画师绘制,尤其是点阵图的精细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更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的战斗系统,采取半即时,连携行动,真实位移等系统。配合以RM游戏来说相当华丽的2D画面和战斗效果,让战斗模式变得十分*快。

2、另外还有阵型系统、炼金系统以及技能树系统。

3、如果想要通关帮助,具体可以参考“月夜响*曲”百度贴吧,快捷链接见参考资料。

1、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3、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其精微:月光*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4、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5、“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6、“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漾,曲折有致。

7、《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8、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9、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诗意境的结构:

10、月之色月之问月之情}月之魂(意)

11、《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12、《春》诗中的月色*开阔,也*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13、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的交流。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14、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15、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的和美丽的。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16、*后八句,令人低徊。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肯定的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

17、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正如歌德听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而对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来自于诗人张若虚对生命的热爱,来自诗人矛盾困惑的内心、自我反省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刻追求。

18、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深情无限,可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

19、《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20、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21、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22、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23、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4、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2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